首页  中心简介  心闻速递  心晴工作室  心理测试  我是心理委员  心理协会  下载中心 
栏目导航  
 新生适应 
 心理美文 
 心理CT 
 治愈系 
 
 
友情链接  
校园首页
中国心理援助志愿者网
中国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网
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心晴工作室>>治愈系>>正文
 

 

可不可以让潜意识消停一会儿
2016-03-27 15:16  

  心理导读:潜意识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替我们做了决定,不管我们是否愿意。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摆脱潜意识,自己做一回决定呢?

 

  我们是否可以不需要潜意识? 

  潜意识没有“需不需要”的问题。不管我们需不需要,它都存在着,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。我猜这个问题的重点是——我们是否一定需要去努力探触、觉察并且尝试着解读自己的潜意识?那个答案当然是不必的,而且通常也真的很难做到。

  简单地说,有时候我们会希望自己的生活发生一些改变,但同时又发现,这些改变如果只是依靠单纯的意志努力很难实现。这里所说的“改变”有大有小,不一定都是自助图书中介绍的那种类似“停止爱上一个混蛋”那么惊天动地戏剧化的大事件。对于更多的人来说,它们更多可能是“晚上十点半之前睡觉”、“明确告诉老板‘这不是我份内的工作”。一次又一次,我们痛下决心,发誓下一次一定要做到,但是事实上……

  这个时候,也许我们就可以考虑去潜意识那里寻找某些启发或者帮助。

  但是这个获得启发的过程并不容易,通常其中会包含一些苦和痛——这也是平时我们看不见它的缘故。或者准确一点说,一般都是我们自己不想看到。

  BOX: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不超过10%,这不表示我们90%的行为被潜意识掌控。

  我们潜意识中的大部分内容,都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智慧总结和经验浓缩,都是有利于我们的生活便利和内心幸福。比如怕黑,喜欢美女和强壮的男人。如果生活的每一分钟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,那才让人受不了呢!潜意识的确有时会让我们对所在的具体环境闭上眼睛,带来一些麻烦,但是,大部分的时间,我们必须承认,它还是挺好的一个协作者。

  我们是被潜意识掌控而无法自主吗?

  潜意识不是暴君,而是我们不熟悉的那一部分自己。更多的时候,它好像一个怯弱的孩子,一个骄傲而脆弱的武士,一个慈祥又无助的老人——我们并不是被谁掌控,只是有些时候会不加思考地去努力满足这部分“看不清的自己”的愿望。

  遗憾的是,我们之中的很多人头脑中的很多愿望,并不一定是真正属于他/她自己内心的愿望。比如出人头地,功成名就,比如被疼爱,被羡慕,被敬仰……有时候我们以为是自己所渴望的东西,实际上却是来源于母亲、父亲、母亲的母亲、父亲的父亲,甚至更加远古的家族的渴望。因此,即便今天的我们看似在“满足”自己,却经常感到难以享受这些愿望的实现。我们虽然过着看似十分“自主”的生活,却又冥冥之中感到被什么东西(或者叫命运)所作弄。

  潜意识可以改写吗?

  潜意识不是我们的敌人,相比之下,它更像一个有些笨拙的保护者。很多人,也包括很多刚刚开始学习精神分析的从业者,会认为潜意识是一个不好的东西,是一种需要被突破的束缚(就好像有很多人误认为“本我”是肮脏的、下劣的)。实际上,限制和保护只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解读——同样都是牵着一个人的手过马路,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和一个30岁的成年人来说,意义可大不一样。

  有时候潜意识的确会促使我们做出类似“牵手过马路”这样的傻事。比如不会说“不”,或者坚持把历届前男友理想化。但是它(也就是那一部分的我们自己)的初衷绝不是恶意,它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来保护我们不受伤害或者丧失尊严。有些人讨厌自己的过度敏感,但是如果我们回顾他/她的成长史,就会首先感激这份敏感保护他/她至少活了下来。所以潜意识不是用来改写的。至多可以说我们试图去亲近它,了悟它,然后与它融合,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自己。

  那之后呢?生活就会更加幸福吗?

  不一定。在历史的洪流中,有太多我们不能把控的事情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,幸福与困苦实在不是一个凡人可以自由决定的。

  倾听潜意识的声音,是一条通向自我理解、自我整合的小路。拥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心智,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力量,去经历人生中各种相对“真实”的痛苦(特别是由自我选择、自我负责而带来的痛苦);而不是作为一个命运的受害者,整天沉浸在自己臆想的痛苦之中。

  精神分析师讲的潜意识与灵性导师讲的潜意识是一回事吗?

  我不知道怎样回答这个问题,灵性的东西实在接触得不多。近些年心灵学的课程很多,大家也很喜欢。这反映出我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质量要求正在不断提升。这当然是好事情。但是这种高要求之中,也透漏出一些令人不安的自恋:一方面,我们的生活似乎就不该有烦恼,就应该“绝对幸福”(对挫折的低耐受性);另一方面,我们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这一梦想(无所不能感)

  另外还有心理学、心灵学图书市场的热火朝天。书籍可以带给我们知识和信息,但是潜意识的大部分内容,却是由情感、感受、态度和行为倾向所构成,我们很难跳开情感的成分去接近它。伤心的时候,运用一些认知策略或者思维体操之类的好办法,可以帮助我们转移注意力,调控情绪,但那不是潜意识。

  记得有一本叫做《秘密》的图书曾经很流行,大意是说我们的头脑“看”到什么,就能够召唤宇宙能量去实现什么。但是精神分析师不会这样,我们几乎从不鼓励病人去“努力”想象美好的生活图景(能努力的,就不是潜意识了),而是特别关注对方在不经意的时刻自动浮现在头脑中的那些画面。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作者:佚名  

关闭窗口

 

Copyright ⓒ All Rights Reserved. 太原工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

联系电话:0351-3566766